科普|浅谈一下被忽视的“肠--心轴”

2024-11-13 09:44 肠道科普君
心血管疾病(CVD)已成为全球主要健康问题,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引发广泛关注。肠道菌群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,肠心轴学说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
肠道菌群代谢产物

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

1、氧化三甲胺(TMAO):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生,激活炎症小体和NF-κB信号通路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

2、短链脂肪酸(SCFAs):主要由肠道菌群发酵产生,参与心肌修复、血压调节和炎症控制,对心力衰竭患者尤为重要。

3、胆汁酸(BAs):在调节脂质代谢和炎症中发挥作用,是CVD风险的潜在标志物。

关于肠-心轴的作用机制


代谢物

菌群代谢膳食成分,产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的代谢物。如短链脂肪酸 (SCFA) 具有抗炎和血管舒张作用,影响血管功能。氧化三甲胺 (TMAO) ,是由胆碱通过肠道菌群氧化生成的,而高水平的TMAO除了影响脂肪肝的严重程度,还会促进炎症、氧化应激和动脉中胆固醇的积累,与心力衰竭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病密切相关。

代谢或激素调节

肠道菌群失衡与肥胖、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等代谢紊乱有关,这些会促使心脏病风险增加。而,肠道细菌可能在调节胆固醇代谢中发挥作用。
肠道生态失调影响胆固醇的吸和代谢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。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激素,包括与食欲、能量代谢和炎症相关的激素。

免疫系统与炎症

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大多都是通过炎症引发的。菌群失调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,使细菌产物进入血液并引发全身炎症。慢性炎症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驱动因素,导致心脏疾病。

其他因素

自主神经系统: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,调节心率、血压和其他心血管功能。

血小板聚集:影响血小板功能和聚集,导致血栓和动脉阻塞的形成。

内皮功能障碍:生态失调和相关炎症会损害内皮(血管内壁)的功能,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血管问题的先兆。

脂多糖(LPS):LPS活性与心脏代谢紊乱有关,支持了细菌感染和免疫反应在其病因学中的作用。

产生抗氧化剂:部分肠道菌群具有抗氧化能力或产生抗氧化剂,如乳酸乳球菌MG5125、两歧双歧杆菌MG731和动物双歧杆菌MG741 ,可帮助抵消与心脏病有关的氧化应激。

肠道菌群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措施


1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治疗CVD的新靶点,通过益生菌、益生元和微生物抑制剂等手段调控肠道菌群。

2、肠道菌群移植(FMT)是一种更有效且持久的方法,FMT是将经筛选的健康供体的微生物群,通过一定方式导入患者肠道,以重建其肠道菌群平衡的治疗方法。

3、个性化膳食干预、药物开发等策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CVD,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因果关系和机制。

4、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生物医学信息学手段,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,推动CVD防治方案的创新和发展。

FMT,亦称作菌群移植,就是将健康捐赠者的肠道微生物群,以胃肠道途径移植到患者体内,重建新的肠道菌群,以恢复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,实现由于菌群紊乱导致的相关疾病的治疗。


相较于药物治疗、手术等,FMT有助于维持细菌的稳态和功能,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,在多个疾病上取得积极成效。